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文创资讯 》 人物

专访|张鸿然:我一直在追求油画民族化的表达

来源:文创资讯 | 许文雅 2017-11-24 16:55:00查看:1523

他是一位教育工作者,也是一位艺术家。他在时代的潮流中,始终坚持架上绘画,在具象和意象的表达间寄托着对社会的关怀。从早期的《呐喊》《殇》,到后来的“荷花系列”、“乡土系列”,以及最近的“将军系列”,多样的绘画母题中凝聚着共同的绘画主题,那就是对民族、国家、社会的责任感。他,就是苏州艺术家张鸿然。近日,张鸿然接受了文创资讯的专访,讲述了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和价值诉求。在谈到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时,他表示,“其实我一直在追求一种油画民族化的表达,中国人讲究水墨的韵味,我想在油画创作中吸收中国画的气韵。”

张鸿然

文创资讯:您是一位极富社会感知的艺术家,我在您早期的作品《呐喊》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爱国热情,您当时的创作语境和价值诉求是什么?

张鸿然: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,那时候大家都在呼唤和平、正义。作为艺术家来说,我要用手中的画笔表现爱国思想。我通过报纸上的这些资料,创作出了这幅作品。这种呐喊,即是对民族正义和平的呐喊,是一种呼声,是一种爱国思想。

《呐喊》

文创资讯:《殇》这幅画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,记得这幅画展出时曾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,它也成为您职业生涯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。

张鸿然:2008年汶川地震,我正好从清华美院学习回来,之后我就创作了这幅画。画面中的女孩正承受着失去亲人和身体受伤的痛苦,画布上的彩色药瓶盖暗示着人生的各种痛苦正在沉淀。我把绘画和药瓶盖这两种材料进行组合运用,这是一种比较当代的表达,具有一定的当代语言。

《殇》

文创资讯:在2017上半年举办的“丰功伟业—纪念建军九十周年暨张鸿然绘画作品展”上,展出了80余幅肖像作品,能不能谈一下您的创作理路?

张鸿然:边很多朋友可能认为我是在迎合政治。从我的成长环境来说,我是从大别山革命老区出来的,家里祖辈都是老红军,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作出贡献,所以“红色”对我的影响很大。早在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想创作将军系列,经过多年的资料收集,创作完成了八十多幅水墨肖像作品。

文创资讯:这些作品采用水墨的表现手法,为什么?

张鸿然:因为中国人还是强调水墨。我虽然用水墨创作这些肖像,但还是采用了西方的明暗造型进行表达。其实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用这些人物表达了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之情。我为他们造像,无论是用油画还是用水墨表现都是一样的,那只是工具材料不同而已。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到现在,很多人对革命前辈没有感觉甚至没有印象了,我们渐渐忘记了这些先烈。我们还是要知道我们的根在什么地方,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富强,是哪些人在做,我们不能忘记他们。

文创资讯:我能否理解为,绘画是您对社会的关怀、向社会的发声?

张鸿然:对,是这样的。在我的作品中,都是这样反映的。包括我描绘的那些失去的故土,也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。我试图用这些作品保留社会的记忆,希望能唤起民众对家乡、对故土的思念之情。

你可以看到我创作的主题,基本都有一种对民族、国家、社会的责任感。首先,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,然后才是一个艺术家。作为艺术家,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来说,社会责任感应该更强。不管我是处在高中、初中还是小学,只要站在这个平台上,就一直处在对下一辈的培养中,不能把不好的东西传播给下一代,这个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。

《春到太湖》

文创资讯:有人说时代环境是艺术家创作的永恒主题,对此您怎么看?

张鸿然:艺术家当然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!除非隐居,什么都不要,都不了解,那是隐者。其实这也是种逃避,对社会生活的逃避,这一部分人基本可以忽略不计。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人还是要有话语权的,需要创作出东西,还有能流传下去的好的作品。

文创资讯:当代艺术在国内发展得如火如荼,在时代的浪潮中您却始终坚持架上绘画,为什么?

张鸿然:架上绘画永远不会消亡,只是表现的手法不一样。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,有人喜欢用那样的手法进行表达,喜欢行为、喜欢装置。那只是一种材料和手段而已,最终表现的思想还是一样的。什么是当代?其实我们都是当代的艺术家,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不一样,所以这个社会才会百花齐放,才有不同的人喜欢。

文创资讯:事实上,当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质疑,甚至有评论家表示这已经是对美的背叛,您认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在哪儿?

张鸿然:我觉得很多艺术家还是文化修养不够。真正能够坚持在架上绘画的人,绘画的基本功非常强。早期有很多艺术家实在画不出来,就转而去搞当代艺术了。

左、中、右分别为《新·荷系列》08、01、14

文创资讯:我发现,您的绘画创作中亦有探索油画民族化的痕迹,例如《新·荷系列》。

张鸿然:就是民族化的探索。其实我一直在追求一种油画民族化的表达,中国人讲究水墨的韵味,我想在油画创作中也能有气韵生动的表现。中西绘画是相通的,并不能割裂开来。早期西方也是具象的,到后印象派的时候,才开始强调主观表达,表达画家内在的思想、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,后印象派从梵高、塞尚,乃至后面一些现代主义绘画都是这样的。

很多朋友都很喜欢我的荷花,喜欢的原因就是因为贴近我们中国画的元素,他们能看得懂,看得明白,看不懂看不明白就成抽象的了。我把它设定在一种意象的表达里,在似与不似之间。我没有画得很写实,它的存在就是一些荷花与荷叶的元素,组合上去后画面的整体氛围让人感觉到,这是一种沧桑,是一种欣欣向荣。

文创资讯:对于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而言,民族化是必不可少的一课吗?

张鸿然:也不是的。我们没有西方人那样的生活环境和条件,不可能画出西方人那样的东西。我的文化和底蕴,所吸收、接触的都是中国的东西,无形之中逐渐形成我自己的语言,只是使用了油画的材料。中国有很多人也在追求很具象很写实的绘画,但一看就知道是中国人画的。怎么感觉到的呢?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化不一样,看世界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不一样。

毛泽东(中)、周恩来(左)和朱德(右)

文创资讯:在创作之余,您不仅从事艺术教育发展美育事业,而且多次资助困难学生,您的初衷是什么?

张鸿然:我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帮助的,所以我会尽我所能帮助家乡的一些困难学子。现在大家的温饱基本没多大问题了,更多的是要对优秀学生的奖励,希望革命老区的孩子学习成绩能够越来越好,得到更多的发展,学有所成更好地建设家乡。我虽然在外面工作,但是心一直牵挂着家乡,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家乡。

文创资讯:是否受到儒家“修、齐、治、平”思想的影响?

张鸿然:对啊!我们从理论上分析,为什么人要去做这件事,为什么要这样干?首先我们是搞艺术的,对社会有一定的敏感度,如果心中没有爱,你的作品也就缺少生命力。只有心中充满爱,对社会有爱心,你的作品才能打动别人。包括我的作品《殇》,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,但是很多人看到后却会产生心灵的触动。当他了解这个故事以后,会产生同情心。人终究还是是一种情感动物。

推荐资讯更多>>

点击排行更多>>

Copyright © 2017 鄂尔多斯市聚贤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蒙ICP备17002020号-1
蒙公网安备 15060202001234号